
节日趣闻之——元旦
“元旦”一词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在公元557年以前,我国就把元旦作为新年的第一天了。
“元旦”是个合成词,拆开来讲,“元”从“人”、从“二”,指上端,本意是头;“旦”从“日”、从“一”,是指太阳从地平线慢慢升起,即早晨的意思。《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形容杀敌心切,枕着兵器等天亮。
我国古代“元旦”时月并不统一,夏代在农历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十一月初一。秦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到汉武帝时才恢复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相沿到满清末年未变。1912年,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公历),所以便统计”,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历。从此以后,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公历
公历1月1日为“元旦”,并非世界各国公认。世界各地人民根据自己的宗教、风俗习惯定有自己的“元旦”,确定元旦的根据也十分有趣。
“月亮元旦”。叙利亚有的地方把“元旦”安排在9月月亮圆后的第一天,因为9月是丰收季节。
“涨水元旦”。公元前40年,古埃及人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时,尼罗河水位立即上涨,于是便把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并叫做“涨水元旦”。
“飞雪元旦”。寒带的爱斯基摩人以气候条件作为新年的准则。下第一场雪的日子便是“元旦”,称为“飞雪元旦”。
“不笑元旦”。墨西哥有些地方一年有18个月,每月20天。一年结束后,有5天不准笑,过后便是元旦,称为“不笑元旦“。
“雨季元旦“。乌干达的元旦一年有两个,以雨季和旱季作为标准确定新年,每6个月就有一个雨季和旱季,雨季和旱季开始的第一天便是元旦,所以乌干达一年有两个新年。
“候鸟元旦”。印度尼西亚的凯拉比特族人,以候鸟第一次飞临的那天为“元旦”,开始新的一年。
“元旦”作为节日,在我国兴起的年代并不久,人们仍习惯把“过年”和“春节”联系在一起,公历元旦的节日观念也不是很浓厚,除城市机关、厂矿、企业、学校放假以外,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可是国外许多国家和地方,视“元旦”为重大节日,庆祝活动十分隆重,元旦节日的吃食和赠送新年礼物都十分讲究,形成了许多有趣的习俗。
日本。日本人原来过农历年现在改过公历年。除夕晚上合家围坐火炉守岁,到午夜时分,各寺庙钟声齐鸣,共撞108响,据说每一响可驱逐一个魔鬼。新年开始,吃素3日,吃年糕或面条。吃年糕表示富裕,吃面条表示长寿。家家户户门前还要摆上松、竹、梅(现在改用画片代替),取意吉祥。
泰国。公历4月1日为元旦。这天,全国各地都举办新年庆祝大会,首都曼谷最热闹、最隆重。庆祝会场设在草地上,会场的南面立有佛坛,坛的四周有念经房和音乐亭等等。东、西面与北面有戏台、杂技表演台。庆祝大会于除夕下午开始,首先由寺庙高僧、政府官员率领乐队和男女佛教信徒恭迎佛像,将佛像安放在佛坛上。紧接着献贡品、膜拜、诵经。元旦早晨7时左右,放炮3响。这时信男信女纷纷涌入庆祝会场进行斋祭。随后,数以百计的僧人鱼贯入场,托钵沿斋道缓缓而行,男女信徒们把节日礼品放在僧人钵内,僧人们满载而归。斋祭结束,就开始各种文娱活动。整个庆祝活动要持续一周以上。
匈牙利。过新年不吃天上飞的和水中游的,也不用这类动物作新年礼物赠送亲友,他们认为吃了天上飞的和水中游的,幸福和快乐就会飞走或溜掉。
英国。在苏格兰一些地方,有的人家新年拜年的礼物为世人少见。过年时,如果自己家的女儿超过了当地习俗规定的结婚年龄而仍未找到意中人,那她就失去了恋爱的权利,父母常常把她当作一件贺年礼物赠送给某一个男人,女儿不能违抗。
希腊。希腊的克里特岛人过年时赠送给亲友的新年礼物是一块石头,如果接受礼物的是一位青年,便说:“愿你有颗像这样坚强的追求幸福的心。”接受礼物的是位中年或者老年人则说:“愿你家有块像这样重的金子。”
阿根廷。过新年,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先喝蒜瓣汤,象征吉祥如意。到午夜12点钟,合家静听钟声,每响一下吃一粒葡萄,表示新年里日子过得月月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