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忌“不明语法成分的用词”。老是强调“汉字分类”,欠科学性。在这个前提下,我曾提出“做对联要以语法(句法)开路”的观点。明确“主谓宾定补状”六种成分各用哪些词,“主、谓、宾”对仗严一点,“定、补、状”乃附加品,对仗可以延伸(并非说它不起决定优劣的功能)。例如:
一日/无心/出; 群峰/不敢/高。 (泰山绝顶联) 定主 状 谓
做到“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主语对主语……”就是词语上的“工对”。曾有人说“心是名词,敢是动词,词类对仗不当”,谬之千里矣!
21、忌“把词和词组混淆”。一个字的“词”称单音词,两个字(或多个)的词称复音词(合成词)。在某些情形下,常有把合成词与“词组”混淆的,例如:“繁荣、富贵、福寿、世界和平……”你说是名词还是词组?辨别的标准是:凡词,结构整密,无法加进别的语法成分,而词组可以拆开或加进有关成分。如“繁荣”可以组成“繁繁荣荣”,“世界和平”可分为“世界”、“和平”。有人说“名词不能与词组属对”,这种限制没有必要。凡具有名词性质(即既抽象又具体的词)的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可视为“名词”,这也是由造语意义去权衡,不可一意孤行。 (五) 结构
22、忌“不学语法”。曾遇到这么一回事:某友寄来一联,征求意见。我认为上了水平线,但要求他进行句法分析,终于没有达到目的。句子的正常结构是:
定+主│状十谓 (定+宾) 补 语 ─────┼──────────── 主语部分│ 谓 语 部 分
定语、状语在句中有时省略,有时可以超越一个。当然,有些句子对“主、谓、宾”也常分别使用省略方式。但要注意:谓语后边的连带部分,带了宾语就不带补语,相反亦然,没有“主谓宾补”的句法。
有时也可使用倒装句,有全联倒装对仗的,也有半联倒装对仗的(这属假对范畴)。
掌握了语法及其六种成分的用词,创作的路子自然拓宽了。
23、忌“事物结构随便”。例如某水库联:
四面山青花鸟俏; (花鸟乃一植一动) 一湖水碧鸭鹅欣。 (鸭鹅乃二家禽)
以匹配对仗的镜子一亮,不成“对象”,不宜疏忽呀!然而杜甫诗有偶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鼓角”是平行二物,又何以对得“星河(银河)一物?二比一也不成对象。这是因为“鼓角”在句意中并非指两种军用品,而是“战事(或烽火)”的指代词。事物在对联中的变幻融通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红黄姹紫”有时可以对“龙凤山川”,前者为同一范畴的色彩,后者为“动物、地理”两个方面的事物,虽未体现对仗的彻底性,延伸而言,上下相对同为自现物体。不过,难谈上“工整”二字呀。
24、忌“主次颠倒”。古代有如下一联:
子能登父业; 臣未报君恩。
乍看,没有弊病,实际在组句结构上,“尊卑倒置”,所以当场有人改成“君恩臣未报;父业子能登”,把“君父”摆到首位。此例可提醒我们一下,比如有些内容,或按时间、或按程度、或按轻重远近,要有结构次序。近见新作:“三代恩如尧舜禹;九州景胜画诗书”,“尧舜禹”顺序不可颠倒,“画诗书”是平行的,可以随意布局。
25、忌“长联结构呆板”。这要注意两点:①长短句搭配要得当,通常是长句在后,短句在前,如果用三、两字收尾,要有分量,不然“前重后轻”。特别是双句联,不搭短句前后都是同样的字数,弄不好最显呆板(八言四四式例外)。联中短句较多,可增加内容拱张画面。②段落层次结构要有序,亦防个别意义重复。
(六) 内容
26、忌上强下弱。例如有副获奖的环保联:
改造环境,更须保护环境; 征服自然,还要珍惜自然。
把“更还”对换位置,下联才略胜上联语气。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株柔柳伴花枝。”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当然,下句如擂之过盛,也欠妥。
27、忌前后重复。例如:
一方灾难人人助,万户门迎千禧日; 全国风流处处同,八方歌颂九州春。
其中的“全国、处处”和“八方、九州”在句中雷同,内涵自然就单薄无力了。
28、忌“合掌”。对联合掌,常谓“同边对”,即上下两方意义雷同,炒现饭,熬现菜。如我的一联:
墙高不塌根基正; 室陋无奇墨迹香。
某君建议将“墨迹香”改为“骨架刚”,这样便成了合掌对。
合掌,主要是内容单调围着“现意思”打圈圈,不善于借题就相关方面去发挥,并不是“同义词”决定的,在尚未理解“合掌”之前,少用同义也有好处。
29、忌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上下联各自说的事物事理毫不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忌。因为它无法使上下联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中心)思想。
另一种情形,看似写同一事物,各个都不知所云,如某君的“地名巧对”:
黄石黄冈黄果树; 黑河黑水黑龙江。
两两对峙,说明什么?但有人会提出,“无情对果然一点不相干怎么承认是对联?”所谓“果然不相干、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是指上下支取题(题材),不是指题旨,成功的无情对都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思想内涵不相关,只“对”不“联”非对联。